博客年龄:17年7个月
访问:?
文章:4056篇

个人描述

姓名:*** 职业:** 年龄:** 位置:中国,**个性介绍: *******

人才困境

分类:历史随笔
2024-05-23 21:33 阅读(?)评论(0)
      如果说美国缺少人才,估计会被一众公知和精英的唾沫喷死。事实上,美国的历史却一直延续着一个奇怪的传统,他们的人才,没有多少是原产的,大多数都是从世界各地淘来的。十八世纪到二战初,美国的人才,多半都来自欧洲各国。神奇的中东欧各国,盛产天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,特别是南斯拉夫、匈牙利和波兰等国,为美国贡献太多顶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,比如尼古拉·特斯拉;还有冯·诺伊曼等。二战之后,亚洲,尤其是东亚各国向美国输送了大量人才。苏东剧变和中国的改开之后,中国大陆、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、中东欧华沙条约体系内各国,又向美国输送了天量一流人才。可以说,世界最新登场的技术革命,美国能拔得头筹,主要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一大批世界一级人才的集体创造。
      美国科技教育兴盛,得益于海外一流人才的不断输入。但海外廉价且顶级人才的大量输入,拉低了技术型人才和高等教育优质人才的薪水和福利,让美国本土的顶尖人才,无意于这些低回报的职业,转而从事更高收益或高收入的职业。直白的,就是美国本土顶尖人才和一流人才,通常会更倾向于选择律师、金融、会计和牙医等高收入行业。这和中国的情况大大相反,在中国,最优秀的人才,常常集中在工科和理科,比较而言,文科生的质量要明显地低于理科生,这在高中文理分科时,就很突出。现在或许已经不那么泾渭分明,在我们上学的那个时代,那时还带点歧视性分班。一个年级通常只有一个班是文科班,除了主动要学文科外,一般的高中都会统考一次,文科不足的名额,就从统考成绩倒数开始,直到凑齐为止。现在的公知和精英多出于我们这一代人,他们之中的多数都是文科出身,他们之所以对中国那么苦大仇深,是不是当年的文理分科太有污辱性,又或者,他们的智商先天上还真的有硬伤。
         时代进入21世纪,随着中国的大发展,俄罗斯等中东欧国家的发展也进入正常的状态,美国除了还能从中国吸引大量优质人才之外,他们从欧洲,尤其从东欧、前苏联各加盟国家吸引的人才越来越少,印度虽然人口基数很大,但印度一流人才和美国一样,他们不屑于创造财富,他们更热衷于分配财富,说白一点,他们可不想辛辛苦苦地写代码,做码农,他们想做CEO,CFO呢。于是美国会发现一个很尴尬的情况:不用中国人,他们的技术不要说发展,连维护都艰难。但如果重用中国人,尤其是高精尖和军工技术行业,又担心中国人是“间谍”,会出卖美国。想想做芯片顶尖人才,都是华人;想想搞AI的顶尖人才,也多是华人,即使打了鸡血的美国人心情也会一下子进入冰点。
        或许,工程师、科学家还不是美国当前最紧缺的,一线的技师和高级技工,可能更稀罕。之前,去工业化,许多公司还保留了设计等单位。工程师还不至于青黄不接。但精通业务的技师和技工,美国已经断代了。想一想,中国的造船业一旦转入战时状态,无数从事商船建造的电焊工可以直接改行。而美国,打沉一艘,就少一艘,打残一艘,因为无法修复,也只能是减少一艘。同中国对抗,海上运输决定着战争能否持续,而当下美国的造船业,因为缺少熟练的工人,足以拖累整个战争。人们以为人才仅仅是高端人才,中低端的人才,恰恰是制造效率和良率的重要保证。美国的人才困境,中低端人才匮乏,或许才是关键。
  最后修改于 2024-05-23 21:35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借花献佛 下一篇:该日志被锁定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