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日志正文
|
||
近期,工厂新一代干部开始和老板接触,他们惊讶地发现,原来老板的不少观点和我雷同或近似。对这一认知,他们多以为老板和我很熟悉,因为相知,所以有相同见识。其实,一段时期以来,至少是近七年来,我和老板见面的次数似乎还不到15次,交流的机会更少。说实话,我们的差距正在扩大,他想什么,我不知道;我想什么,估计他也不感兴趣。但为何我们的意见大多数都能保持一致呢?原因其实有两个:一个是对公司的状况,我了解,他比我更了解;第二,我思考问题总是以公司利益最大化来做出决定,而他,作为90%以上的股权拥有者,考虑问题理所当然地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基准。因为思考的底层逻辑高度吻合,所以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当然会基本一致。英雄所见略同,大抵也就是这个意思。
放之四海,或者世界,我们思考问题,认识问题,要想得出正确或者接近本原的认知,也应当如此。中国的有些专家学者,为何他们认识世界,判断问题的结论荒谬可笑,就是因为他们思考的底层事实和逻辑,就是错误的。比如,复旦大学的那位冯教授,他的底层架构是依据欧美提供的数据和资料,他们的思维逻辑是美欧价值观体系下的认知逻辑,所以,他理解和判断俄乌冲突的未来趋势,并因此得出的结论,当然是符合美欧理论体系和逻辑体系,因此,他的结论荒谬就再自然不过了。 正确的认识世界,了解世界和研判世界,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,要设身处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,并在此基础之上,了解这个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及趋势,才能得到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与预测。笔者早在2022年2月份之前,就预测俄罗斯要动手。判断的依据其实也不奥妙,那就是俄罗斯的历史和近代国际历史。俄罗斯是一个有历史积淀的国家,这个国家在挫折中不断奋起并兴衰交替。北约和美欧对俄罗斯的霸凌,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,自己的兄弟投靠自己最大的敌人,来围攻自己,形势已经到了是可忍,孰不可忍之时,就是俄罗斯反击的时刻。在这方面,前有古巴危机,后有中越边境冲突,都已经证明,大国在遭到对手紧逼之时,是会奋起反击的。普京发动特别军事行动,并不是什么军事冒险,而是事前就有精密的算计。普京赌美国不会下场,那是因为美国的战略已经放弃了过去一直坚持的战略模糊策略,重回亚太,全面围堵中国,成了美国战略的明牌。普京不仅赌美国不会下场,而且也笃定中国一定会坚定维护俄罗斯于不倒。坐看俄罗斯崩溃,决不符合中国的利益,相反,会让中国面对美国围攻时失去最大的战略后方。有了这两个基本的认识,面对欧洲一堆废柴,还有什么可担心的?其实,俄乌战事一开始,我最担心的,是俄美之间私下是否有交易,俄罗斯开打的目的,是不是引诱中国在台海方向主动出击。当然,事后的发展,结束了我的担忧。可以想见,如果俄罗斯战场形势紧张,中国必然会有所行动,或许未必要中国出手,替中国出手的国家和人力,在亚洲还是有的。但在经济上维持俄罗斯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行,中国完全有能力做到。基于此,俄罗斯怎么可能会输? 当闪电战最终不得不改成持久战后,笔者就判断,假以时日,俄罗斯军工系统会满血复活。之所以有此判断,是因为笔者从事工厂管理。一个工厂得以运行,第一得有订单,第二得有厂房、电力和原材料,第三得有工人和技术人员。俄罗斯的军工企业之所以停产,是因为没有订单,在和平年代,没有几个国家会烧钱购买俄罗斯工厂的那些常规武器弹药。战争开始的前几天,俄罗斯消耗的是库存,当战争一持续,源源不断的订单就如雪片似地从俄国防部传到各个军工厂。至于厂房、电力和原材料,这些东西俄罗斯不仅有,而且还是世界最主要的生产国。关键,俄罗斯还有吃不完粮食。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等等,中国应有尽有,俄罗斯还可以用石油和天然气支付。俄罗斯的工厂虽然停工颇久,但技术工人还在,战争一旦开始,动员命令一旦下达,工厂所需的工人,其实也就有了。年轻人可以有两个选择:上前线,或下工厂。表现不好的工厂作业人员,还可以惩罚性下放到战场最激烈的前线,比如巴赫穆特等地,这比任何思想教育者管用。开始几个月,工厂的生产显然不顺,效率低,品质差,但运行一段时间后,生产线就走顺了,不仅效率会迅速提高,而且品质也会大幅提升。事实也表明,现在的俄军工产出,是美欧的总和。这是否意味美欧的产能确实不高?也未必,应该是订单有,但没有人支付订单的账单。美欧一天不转入战时机制,就不可能迅速且全面地兑现乌克兰战场的军火订单。问题在于,美欧会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吗?从目前的情势看,俄罗斯军工复活,已经是事实。如果时间再长一点,这些在工厂干活的劳动大军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一旦养成,就有可能在战后转化成职业劳动大军,那时,如果在中国的支持下,俄罗斯的工业重新复活,就不是一个假设的命题。 笔者不是站在俄罗斯人或俄政府的立场上,而是站在俄罗斯的现实之上,对俄乌战争的研判,要比那些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更符合历史轨迹。一切从实际出发,实事求是,不仅是很好的研究作风,更是一个优良的研究方法。其实,在日常的工作之中,如果人们能从实际出发,求得公司和部门利益最大化,做任何事,都不会犯原则性错误,甚至可以说,是走在正确的路线之上。 |
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